这些年互联网产品发展的变化、结果等于能力乘以状态
产品发展
如果你没有花钱买产品,那么你就是被卖的产品。
科技大公司创造的这些软件,已经让算法超越了人类的弱点,在不知不觉中,人已经从使用者变成了这个巨大的超级网络中的一个神经元。
在硅谷早起,商业模式很简单。制造优秀的产品并卖给用户,然后直接从用户身上收钱。
最近十年,整个互联网产业的商业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变化。工具变成了免费的,在这个免费背后,它们其实在收集用户的注意力和时间,并卖给广告主。
这个变化很微妙,肤浅的不再是用户,而是广告商。广告商购买的是注意力资源和转化率,用户的身份则从软件的使用者,变成了注意力资源和转化率的一部分,变成了产品的一部分。
这些产品都具有三个主要目标
- 参与度目标:增加你的使用,让你一直滑动屏幕
- 下拉刷新 - 实时反馈
- xxx 正在输入,微小的心理暗示,告诉你不要离开当前页面
- 无限上滑
- 增长目标:让你不断回来,尽可能邀请你的伙伴
- 通知:唤醒用户回到软件的主要方式
- 黑客增长:利用心理学相关知识,引导用户自发传播,引发裂变
- 广告目标:确保一些按照预期发展,多卖广告
- 经过信息的喂养,我们的思维模式和认知随着使用这些软件的过程中被逐渐的、一点点地改变
- 在屏幕的另一侧,所有数据都被监控、追踪和评估
工具 & 用后即走
- 张小龙:让用户用后即走、善良比聪明更重要
- 如果你的定位是工具,目标是满足用户需求,商业模式是从用户身上收费。你做出来的东西就像自行车、茶杯那样,静静的待在那里,直到被使用者召唤和使用
- 如果你的定位不是工具,你的商业模式是手机用户的时间并转换为广告。你打造出来的产品就不会老老实实地待在那里,相反,它会对用户有所渴求,会操控和引诱你,用它自己的方式最大化实现自己的商业目标
造物主设计人的终极目标是『传播基金』,人被设计、进化成会在意别人的眼光,这有利于我们在原始社会提升生存和获得配偶的概率。
社交软件利用人需要群居、在意别人眼光这些特性来不断优化,自然会有致瘾的可能性,但也可能引发意想不到的问题。
与现实世界面对面的交往不同,隔着屏幕的交流是缺乏真正的反馈,于是我们会陷入脑补。
社区内容
- PGC(专家产生内容)vs UGC(用户产生内容)
- 推荐信息 vs 用户主动关注
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世界,大大的变化了
- 20 年前,我们还能看到相同的世界,每天刷新浪新闻,逛各种 BBS,能看到不同的论点互相辩论和冲击
- Facebook 和 Twitter 带来了关注,我们开始主动的筛选自己感兴趣的人和信息源
- 基于算法和大数据的推荐更进一步,会自动喂饭给我们需要的信息
互联网公司是轻资产模式,对于他们来说,没有什么会计意义上的净资产可言。因此传统的 PB 就失去了横向比较的意义。对于互联网公司来说,更重要的是用户,是用户的生命周期,和用户的使用时间
黑客帝国:仿佛我们在建立一个全球的超级大脑,每一个个体都是一个神经元,一点儿都不重要。系统在对每一个节点进行编程,控制你的大脑,改变你。
结果 = 能力 * 状态
状态指的是:我们能否能够克服心里和情绪的影响,全情投入的把我们的能力发挥出来
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两个自我
- 一个下达指令的我 P1
- 一个执行动作的我 P2,动作结束后再由 P1 来评价
- P1 的评价,可能会给你带来过多的思绪和思考,打乱了我们自我本身的能力,让我们无法从容的发挥出来
- 进入状态的关键,是『停止思考』,当你的脑中不再有 P1 的嗡嗡省,你观察到的对手、队友的信息,会比原来丰富很多,仿佛进入了慢的状态。与此同时,你也能更好的发挥出自己的训练水平,享受比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