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etter

Ethan的博客,欢迎访问交流

开发人员如何构建自己的学习笔记系统

最近知乎看到如标题一样的讨论,觉得挺有意思的,也很对我胃口,因为我一直在这么做,因此我在想是否可以优化我现有的方式呢?

技术术与道

技术分为术与道两者,术即是具体的做事的方法,而道则是做事的逻辑抽象的原则与原理。

构建专属笔记系统的目的,是为了让自己更好地管理知识,既能够避免自己重复地学习,来使自己能够接触到更广泛或者更深度的知识,探索属于自己的道;也能够通过快速命中有效方案,来提升自己及所在团队的研发效能,从而高效地利用已有的术去解决问题。

有人说:

构建笔记系统的初衷并非是想让自己不去忘记什么,而是希望能够在需要的时候,以适合自己思维、理解的方式,快速地重新掌握。

个人是相当同意的,现在是一个信息爆炸的社会,怎么可能一一记住呢?因此我们需要锻炼自己快速检索,快速地重新掌握的能力,提出解决方案才是最重要的。

区分回想记忆和认知记忆

根据杰瑞德·霍瓦特的研究,在互联网时代,回想记忆(Recall Memory),也就是大脑自发地调用信息去回忆过去的能力,已经变得不那么重要了,认知记忆(Recognition Memory),即记住大量事物、地方以及各种人物形象的能力才最重要。他说:“只要你知道在哪儿可以查到这个信息、如何查找,就不需要回忆它了。

互联网相当于我们的外部记忆(Externalized Memory) ,有一项研究指出:“如果人们知道他们能在网上获取信息,那么他们回忆信息的机率就较小。” 同时,这又是一个碎片化阅读的时代,两相结合,会让我们觉得自己持续地学到了东西,却也可能只是虚假的满足感。我们既要利用这种特性,利用互联网提供的便捷的检索、阅读,去构建专属的外部记忆;就像建立缓存服务器一样,我们可以直接去获取,而不需要费时费力的重新检索、筛选。同时也需要真的沉淀下来,脱离碎片化获取带来的混淆与可能的肤浅,真的能成体系地,探究到某项技术或某个领域的深层知识、实践。

笔记系统,或者说知识管理的首个难点,在于知识的检索,与更新;一般来说,目前的笔记组织结构,可以是树形层级目录式,就像思维脑图一样,从某个点展开,延伸到各个具体的技术领域;也可以是 Tag 式,即为每个笔记进行人工地主题词提取,然后依赖于搜索功能进行检索。

构建体系

构建自己的技术体系与知识图谱,并且将其作为泛笔记系统的目录规范。这种细致的划分方式,往往会随着自身对于技术世界的认知变化而不断衍化,因此也是建立在广泛的阅读、涉猎的基础上;不过磨刀不误砍材工,若能坚持下来,浇灌培育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树,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。

有了遨游星海的星图指引,我们就要开始逐个探索美丽的知识星球了。根据知识本身的特点,使用的频次,检索与更新的方式,我们又可以将笔记分为索引式、清单式、书籍式与代码式;

  • 索引式笔记:按照知识图谱来将各个领域的有效的链接沉淀下来。
  • 清单式笔记:对于某个领域、方向的精华,以及日常工作中常用知识点的归档。
  • 书籍式笔记:优秀书籍的搜:
  • 代码式笔记

笔记放哪里呢

博客:用于记录零碎的知识

GitHub:用于将知识整理成体系,同时也便于分享

gitbook(基于node) 或者 sphinx + readthedoc(基于python),优点是跨平台,支持版本控制,开源免费的解决方案,支持网络上分享,使用markdown、rst 等标记语言,程序员友好。



留言